中國新聞網15日報道,據統計,自2006年以來,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27萬人,比2013年增加28萬人,創歷史新高,2014年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度和去年相比,還會加劇。
廣州萬通學子學技術
相比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就業則更加輕松。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應的就要發展職業教育。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吳強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趨勢。國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指出“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掌握一門技能就等于擁有了走向社會的敲門磚。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技能型的人才越來越緊缺,也越來越受歡迎。不少打工一族、新生代農民工、初高中畢業生、退伍軍人都紛紛走進職業院校學一門技術。他們根據行業的發展以及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院校學技術。
技術人才備受歡迎
掌握技術能夠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我以前是一名打工族,只有高中文憑,想找一份好工作很難,后來,我就去學了汽修技術,畢業后,都不用出門找工作,學校辦了馳加定向委培班,我們畢業后直接就到馳加旗下的企業上班了。現在工作環境很好,工資和福利待遇也不錯。學了技術,人生都覺得充實了很多,對于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盼頭。”畢業于廣州萬通汽修學校綜合1208班的周勁同學說。
汽修行業發展迅猛,汽修人才緊缺,學汽修技術,高薪就業,輕松創業。廣州萬通汽修學校是南粵汽修教育的領頭羊,它以“明德精技,知行合一”為校訓,以培養德技雙馨的汽修人才為目的。學校擁有一流的教學設備,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管理制度,暢通的就業渠道。學校有學歷班和技能班,所開設的專業是和市場結合的,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企業來校預定人才,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夠找到好工作。
相關鏈接:廣州萬通汽修學校(www.gzwtqx.com)隸屬于全國著名的新華教育集團,是一座國家級專業汽修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總建筑面積近一萬六千平方米,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多功能體育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建有700多平方米的大型創業公益示范店、廣汽本田汽車檢測實訓中心、廣汽本田汽車保養實訓中心、汽車貼膜烤膜實訓中心、汽車鈑金實訓中心、汽車噴涂實訓中心、整車雅閣實訓中心、整車桑塔納實訓中心、基礎發動機理實一體化教室、多媒體網絡實訓中心等一共40余個實訓中心,可容納2000多名學生同時學習和生活。學校依托集團優勢,攜手中、美、德、日、韓等國品牌汽車制造商,獨創“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確保每一位學子學有所長、學有所專、學以致用!
中國江蘇網6月6日訊(記者 夏星辰 龔倩)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烹飪技能比賽將于6月11日至14日在揚州舉行。
本次比賽中職組、高職組、創業大賽共有737名選手參加。中職組分為熱菜、面點、冷拼與雕刻等三個項目,高職組分為宴席設計與制作、中餐熱菜、中餐面點、中餐冷拼等四個項目。
本次全國烹飪技能大賽中職組預計全國37個省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組隊參加,參賽選手445人;高職組預計36個高職院校代表隊參加,選手180人;創業大賽預計28個代表隊參加,選手112人。
麥可思研究院今日發布的2014年“就業報告藍皮書”顯示,2013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1.4%,近3屆畢業生就業率呈穩定態勢,但不足一半畢業生認為目前的工作同自己的職業期待吻合。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兩屆上升。
報告顯示,2013屆就業的畢業生中56%對就業現狀滿意,與2012屆基本持平。高職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明顯上升,比2012屆高3個百分點。
在2013屆本科中,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最高的是經濟學,為63%;就業滿意度最低的是理學,為55%。高職高專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是文化教育類,為57%;最低的是制造類、生化與藥品類、輕紡食品類,均為50%。
報告還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只有43%認為目前的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吻合。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認為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的為46%,比2012屆略有下降;高職高專院校2013屆畢業生認為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的為40%,與2012屆持平。
報告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3%,比2012屆高0.3個百分點,比2011屆高0.7個百分點。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高于本科畢業生。
從近3屆的趨勢可以看出,本科畢業生創業略有提升,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報告分析,就業困難不是創業的最重要原因。2013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集中的前兩位行業類是教育類、零售類。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集中的前兩位行業類是零售類和建筑類。
創業理想是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本科為46%,高職高專為48%),大學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創業的比例(本科為8%,高職高專為7%)較小。
江蘇省教育廳和無錫市政府主辦的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市場營銷技能賽項,6月6日在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拉開帷幕。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69個院校代表隊276名選手,在這場全國首次舉辦的大賽中“網上沖浪”。本次比賽采用國際先進的商業模擬訓練模式,仿真模擬宏觀環境、行業特性、消費者特征及購買行為、市場競爭,構建虛擬市場。比賽共分兩個環節,在網絡營銷環節,各參賽隊在網絡交易平臺上收集貨源信息,提出采購方案,并現場設計網店;在情境營銷環節,參賽隊在同一模擬市場環境條件下,通過目標市場分析與選擇、營銷策略組合和財務報表分析,追逐模擬企業效益最大化。每個院校代表隊四人,在嚴密監控的集中地電腦操作?!?/span>
據主辦方介紹: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由教育部發起并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行業和地方共同舉辦。市場營銷賽項是該項“國賽”中的今年新增設賽項,也是國際上首次舉辦的財經類多學科集合的綜合性大賽,旨在促使該專業學生“書本知識技能化”,同時搭建學生通向就業崗位的多類型、多形式展示平臺?!?/span>
全國商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茹芹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場營銷技能大賽,可考察學生市場調研、目標市場選擇、營銷策劃、媒體選擇與廣告發布、資金核算5大類技能,涉及經濟管理、營銷、市場分析、會計核算等多門學科,為培養和評判市場亟需營銷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指出:必須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這是解決我國教育長期存在的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不相適應的問題,完成教育體系的戰略性調整,使教育規模、結構、層次和質量全方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現教育體系變革的徹底性突破。
時代決定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地位
經濟階段論決定教育結構要與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相適應。工業化初期的人力資源需求屬于勞動密集型,工業化中期屬于技術密集型,工業化后期屬于智力密集型。因此,工業化初期優先發展基礎教育,工業化中期優先發展職業教育,工業化后期優先發展高等教育。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或工業化后期的前半階段,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職業人才。
社會需求論決定培養的學生要適銷對路、穩定就業。通常認為:一個社會應該約有60%的中間階層,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才是穩定的。培育社會中間階層,就需要堅持學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辦好人民滿意、社會需要、終身受益的職業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技能、技術水平和自身素質,實現適銷對路和穩定就業。
觀念變革論決定教育文化應促使培養對象走向生產一線、崇尚技術技能。儒家思想一直主導中國教育文化,形成勞力者治于人等蔑視職業教育的觀念。要想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必須培育使人走向生產一線的教育文化。德國工業革命前期是思想家的文化,后期是工程師的文化。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培養人走向生產一線的教育文化和社會文化,德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現代教育論決定要形成開放貫通、銜接溝通的完備體系。發達國家教育現代化標志是: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開放融合、互連貫通的完備體系。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仍是相對封閉的體系,內部向上缺乏貫通,與行業企業缺乏溝通,與普通教育缺乏聯通,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缺乏互通。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理應建立內部銜接、外部融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路徑
突出開放性,體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的溝通。職業教育對市場的開放體現在“兩個適應”: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生產方式變革的需要,適應產業升級對職業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對受教育者的開放體現在“兩個面向”:成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職業教育對其他教育的開放體現在“兩個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銜接。
突出完備性,體現從中職到高職??啤⒏呗毐究啤I學位研究生的貫通。構建從準學士、學士、專業碩士到博士的學位體系,完善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到卓越工程師的職業資格體系,形成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相互貫通、功能完善的職業人才成長“立交橋”。
突出發展性,體現職業預備教育、職業教育、職業繼續教育的連通。加強職業預備教育,強化職業繼續教育,整合職前職后教育資源,系統設計有利于勞動者工學交替、多次選擇、互動開放的課程體系和學習方式,滿足個人多樣化、終身化的學習需求,構建職業預備教育、初次職業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統一連續的系統。
突出靈活性,體現學歷證書、學位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融通。建立符合職業人才成長的招考制度,改革學制、學籍和學分管理制度,推進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職業教育等級證書制度。
“轉型升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此背景下,建設技工大國成為迫切的現實要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制造業份額已占到全球的近20%,但是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想要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實現產業升級調整,既要不斷尋求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也要有強大的、訓練有素的技工隊伍。尤其對于我國這種后發國家,擁有高素質的技工隊伍對于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的消化與改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我國當前的技工隊伍無論是數量、結構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產業升級和工業強國建設的需求。據統計,目前城鎮企業共有1 .4億名職工,其中技術工人有7000多萬,初級工占60%左右,中級工35%左右,高級工僅占4%左右,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3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遠。另據全國總工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僅30%左右的工人擁有技術等級,而德國在1980年這一比例已達到80%。
造成我國技工隊伍發展速度緩慢,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
一、技術工人的經濟社會地位不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觀念的一系列變化,工人的社會地位持續下降,人們對技工的認識存有偏見,通常將技工排斥在人才之外。收入方面,吸納技術工人主要以制造業為主,而制造業平均工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工資,收入不高成為技術工人的“標簽”之一。在醫療和養老保障方面,政策因素導致技術工人的待遇較差。在政治社會地位方面,由于公共部門對學歷要求的日漸增高,導致學歷普遍不高的技術工人難以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二、職業教育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脫節。打造優秀技工隊伍離不開合理的、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的支撐。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
—職業教育發展經歷曲折,規模大而不強。從建國初期,職業教育體系開始構建,到改革開放初期,中等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再到90年代末,因為高校擴招導致中專、技校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生源流失,且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質量大不如前。直到近年,國家才又開始對職業教育有所重視,但長久以來形成的輕視職業教育、技工數量和質量缺口嚴重等問題已無法彌補。總體來看,我國的職業教育規劃缺乏戰略性、長期性、系統性和持續性。
—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當前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職業教育主要服務于產業發展,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與產業結合不足,重理論,輕實踐,且不能很好地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技能水平不高、動手能力不強,與社會需求不符。另外,職業教育學校的管理、專業的設置多受制于行政決策,不能很好地順應技術工人的市場需求。
—職業教育人才發展規劃不足,發展機會有限。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主要以培養某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為主,在專業課程前期設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學業完成的考核與技術評定、就業指導與推薦、再學習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規劃與配套設計,沒有考慮將職業教育對象作為技術人才而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導致很多中職生或高職生在工作崗位上缺乏上升的空間,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和社會的認同。這也是致使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不看重和不選擇職業教育的原因之一。
人是第一生產力。建設工業強國離不開強大的技工隊伍,加強培養技工隊伍,加速職業教育體系轉型發展,需要從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著手,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切實提高技工隊伍的經濟社會地位。
—將技工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升到國家人才戰略的高度。政府應從戰略層面推動技工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與健全,充分調研、積極創新,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改進并完善相關政策,指導幫助各地區技工隊伍的建設工作。
—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加快統一全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縮小不同群體的待遇差;通過強化職業資格準入,將收入與職業資格掛鉤,提高技術工人的經濟地位,激發年輕人,特別是新一代年輕農民工學習技能的熱情。
—提高技術工人的政治地位,塑造良好的技工隊伍成長環境。通過輿論宣傳倡導科學的人才觀,創新觀念與體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參與的格局,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改革職業教育體系。
—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把“建設人人有技能的社會”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加快職業教育體系轉型,改變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補充地位,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持續有效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
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除了觀念改變之外,要創新將職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培養擁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綜合性人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人才支持。
—構建終身教育理念下的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教育融入學習型社會的范疇。探索面向全社會的職業教育,時間上融合職前教育、在職培訓;空間上融合學校、企業、社會及各類合作教育機構所開展的職業教育及培訓,打破學歷與非學歷、正規與非正規的界限,為參與不同渠道的職業教育的人設計不同的向上通道,充分發揮職業教育作為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部分的積極作用。
—融合多種社會資源,使職業教育更貼近企業需求,更適應產業發展。作為職業教育最主要的輸出對象,企業的積極參與必不可少。國外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為職業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和資金支持,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校企聯合,采用定向培養或委培形式,提高企業人才的品質和有效性;增加制造業相關專業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創造性。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曾有的校企聯合的方式下,探索新形勢下的合作互動方式。
同時,注重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使職業教育成為新知識、前沿技術與信息的傳播和學習前線,提升職業教育成果的含金量。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秘書長)
Copyright ©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400-660-5933
免責聲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注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